遼寧:眾多“紅色題材”精品閃耀舞臺
《榜樣》以弘揚雷鋒精神為主題,由遼寧芭蕾舞團青少年芭蕾舞團演繹。
沈陽音樂學院青年教師深情唱響《九一八大合唱》。
作為奉天抗戰(zhàn)三部曲的收官之作,話劇《天算》獲得了觀者的喜愛和認可。
提要
賡續(xù)紅色血脈,傳遞信仰力量。今年,遼寧省不斷探索傳承紅色血脈、創(chuàng)新美學表達路徑,用文藝凝聚前行的磅礴力量,組織創(chuàng)排了話劇《天算》、廣播劇《有事找彪哥》《逐夢長空》、芭蕾舞蹈組詩《榜樣》、歌曲《忠誠》《出發(fā)的心》、交響合唱《九一八大合唱》等多部重點文藝作品,借由觀眾喜聞樂見的藝術語匯,用心用情講述紅色故事,完成與英雄楷模的“對話”,真正讓大眾感受到紅色血脈的溫度。
1
演繹紅色經典,讓“大合唱”傳得更遠
優(yōu)秀的藝術作品在講述故事與傳遞榜樣力量同時,需要選準角度,投入情懷,才能更好地把美好情感與崇高價值傳遞給觀眾。已經成為中國文藝史上極具代表性的“紅色經典”之一《九一八大合唱》是人民音樂家冼星海繼《黃河大合唱》之后創(chuàng)作的另一部經典的合唱作品,它以奔放的旋律,激發(fā)全國人民戰(zhàn)勝侵略者的決心和斗志,是抗戰(zhàn)時期中國人民發(fā)出的誓要把日本侵略者趕出去的怒吼。
作為魯藝精神的繼承者,為追尋前輩的足跡、緬懷篳路藍縷的歲月、追溯激情燃燒的年代,沈陽音樂學院今年復排了交響合唱《九一八大合唱》。為了排演好這部紅色音樂經典,沈陽音樂學院專門成立了教師合唱團,65位青年教師用女聲獨唱、男女混聲合唱形式深情演繹《九一八大合唱》,以音樂回顧歷史、用歌聲銘記初心,歌頌了東北人民不屈不撓的抗戰(zhàn)精神。
抗戰(zhàn)題材戲劇在遼寧有著深厚的文化土壤,14年抗戰(zhàn)歷程,東北人民浴血抗爭的故事層出不窮,為創(chuàng)作強烈戲劇沖突和情感張力的戲劇提供了取之不盡的素材。
近年來,遼寧戲劇史中抗戰(zhàn)題材作品不勝枚舉,各主要劇種都不乏影響力的代表性劇目。今年創(chuàng)排的話劇《天算》,是遼寧人民藝術劇院繼《祖?zhèn)髅胤健贰堕_爐》之后的第三部抗戰(zhàn)題材話劇,人稱“抗戰(zhàn)三部曲”?!短焖恪饭适掳l(fā)生在沈陽老北市場,講述了沈陽人民同日本侵略者英勇斗爭的故事。是一部充滿愛國主義、英雄主義精神的作品,展現了東北人民不懼犧牲、頑強抗敵的無畏精神。自今年6月在遼寧中華劇場首演以來好評如潮,社會反響熱烈。目前已演出14場,在石家莊、沈陽等地演出12場。
從1958年11月15日來到鞍鋼,到1962年8月15日因公犧牲于撫順,雷鋒在遼寧度過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時光。為弘揚雷鋒精神,遼寧芭蕾舞團青少年芭蕾舞團創(chuàng)排了全新力作《榜樣》。《榜樣》取材于《雷鋒日記》,是國內首部以芭蕾舞表現雷鋒精神的大型舞臺作品,將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融為一體,以芭蕾舞蹈語匯抒發(fā)熾熱的情懷,通過舞蹈詩的形式將雷鋒的精神內涵展現在舞臺之上,賦予雷鋒精神新的藝術闡釋。
值得一提的是,《榜樣》以青少年舞者來演繹舞劇,通過表演,建立起青少年與“學習”“傳承”之間的緊密關系,新作、新人、新意,形成了全新的藝術樣貌。《榜樣》以詩化的舞蹈語匯,擷取《雷鋒日記》片段為創(chuàng)作素材,用芭蕾藝術闡釋雷鋒精神的新時代內涵,讓紅色文化可觸可感,紅色精神入腦入心,是立足當下對中國芭蕾舞創(chuàng)作與發(fā)展的一次有益嘗試,為重大紅色題材舞臺文藝作品創(chuàng)作樹立了新典范。《榜樣》于3月5日在遼寧大劇院連續(xù)演出8場,觀眾達7000余人次,首演在線觀眾達260萬人次。
2
講好遼寧故事,書寫不平凡人的平凡
主旋律作品在弘揚正能量、講好紅色故事的同時,也不能忽視其審美追求。只有那些對百姓具有深刻體察和關懷的作品,才具有感人至深的“溫度”,才能給人以心靈慰藉和精神激勵。
沈陽廣播電視臺沈陽原創(chuàng)基地制作的廣播劇《逐夢長空》根據《中國工程院院士傳記·顧誦芬傳》改編而成。顧誦芬曾在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工作近30年,是新中國航空科技事業(yè)的奠基人之一,曾獲得202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?!吨饓糸L空》以顧誦芬院士為原型,講述了“顧駿”等航空工業(yè)科學家建立起新中國飛機空氣動力學設計體系、開創(chuàng)我國自行設計研制超音速殲8戰(zhàn)斗機、主持國家大飛機工程并培養(yǎng)航空工業(yè)領軍人才的感人故事。這部緊扣時代的脈搏、刻畫國家功勛人物的廣播劇,具有紀實性與藝術性相結合的特點,寫出了不平凡人的平凡,更寫出了平凡人的不平凡。
阜新市委宣傳部、省司法廳、遼寧廣播電視臺聯合制作的3集廣播劇《有事找彪哥》榮獲中宣部第十六屆精神文明建設“五個一工程”優(yōu)秀作品獎。該劇根據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司法局副局長、全國“年度法治人物”“最美公務員”張彪先進事跡改編。歌曲《忠誠》是《有事兒找彪哥》的主題歌,由胡宏偉作詞,曉君、李昊朗作曲,孫楠演唱。歌曲《忠誠》的歌詞既沒用說教的語言,也沒有空話和套話,充滿真誠的力量與情感的濃度。整首歌熱情謳歌了在實現中國夢奮進征程上的共產黨人肩扛使命、為人民服務的忠誠擔當。歌詞選取陽光、太陽、芬芳、春風浩蕩等意象,用詩意的語言、優(yōu)美的旋律,唱出一位普通共產黨員對人民的無限深情。
“出發(fā)的心,無限憧憬,眼睛只要追尋,就會有星辰……”這首《出發(fā)的心》是2022年遼寧衛(wèi)視春節(jié)聯歡晚會壓軸曲,動人的旋律和優(yōu)美的歌詞唱出了遼寧人民對美好未來的無限憧憬。
遼寧文藝工作者用戲劇、音樂、廣播劇來表現紅色文化資源,也用文學作品來書寫。遼寧省作協(xié)組織本省作家創(chuàng)作的“迎接黨的二十大報告文學作品集”今年出版。這套作品集由《風鵬正舉》《大愛無邊》《用理想剪裁天下》3本書組成,講述了32個奮斗者的故事,這些故事取材于近年來遼寧省各條戰(zhàn)線獲得省級以上榮譽稱號的先進個人和作出突出貢獻的先進集體。書中有“七一勛章”獲得者孫景坤,著名力學家、教育家錢令希,航天英雄楊利偉等英模,也有于海東、王剛、羅佳全等這樣的普通勞動者。盡管作家們手法不一,題材選擇各異,卻通過3組人物群像展現了遼寧老工業(yè)基地全面振興、全方位振興的生動畫面和宏大場景。這些人物的事跡,讓我們看到了新時代遼寧高質量發(fā)展的新面貌。
專家認為,遼寧紅色文化具備極強的時代價值和文化內涵,挖掘好遼寧紅色資源,要用劇目“演”出紅色精神,文藝工作者更要身體力行的從創(chuàng)排劇目的全過程中將紅色精神融入血脈中去。
專家說
《榜樣》的演繹方式 符合當下審美觀
紅色文化資源的開掘,必將產生更為強大的精神力量。面向新時代,更具文化意識的審美表達無疑有助于展現可信、可愛、可敬的英雄形象。今天,我們重新講述紅色文化要符合當下的審美觀,從而讓英雄故事走入當代觀眾心里。比如,《榜樣》以雷鋒事跡為創(chuàng)作出發(fā)點,面對浩如煙海的各類雷鋒題材的文藝作品,編導團隊沒有按常規(guī)套路出牌,而是把《雷鋒日記》中的幾點重要思想提取出來,作為創(chuàng)作依據和象征符號,形成5個平行又密切關聯的章節(jié),然后按抒情詩的結構來編排舞蹈、掌控情緒、安排節(jié)奏,奏響“學習雷鋒好榜樣”的旋律,主題意義次第滲透、拉升,藝術效果直抵人心。
張威:沈陽師范大學戲劇藝術學院院長
《天算》文本和戲劇結構 都有新意
紅色題材戲劇創(chuàng)作影響著遼寧戲劇整體創(chuàng)作風貌的形成。生離死別的傳奇、大開大合的結構、深沉凝重的風格譜寫了中國人民與外敵血戰(zhàn)到底的雄壯史詩。遼寧人民藝術劇院創(chuàng)排的話劇《天算》,無論是文本的戲劇結構還是舞臺的二度呈現,都有新意。將生動詼諧的沈陽腔調和關東風情糅合在一起,市井氣、煙火氣、生活氣息烘托著英雄氣節(jié),舞臺成了展現東北人“精氣神”和遼沈地域文化的載體,賦予了抗戰(zhàn)主題豐富的審美和文化價值。表現東北民眾愛國情懷的話劇《凌河影人》、評劇《我那呼蘭河》、歌劇《雪原》等作品在深度、廣度、新視角等方面都有比較鮮明的思維取向。
抗戰(zhàn)題材是遼寧紅色資源中的富礦,但在對歷史的梳理中,獨辟具有現實意義的蹊徑,是系統(tǒng)性完善抗戰(zhàn)題材創(chuàng)作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。如何借鑒現代藝術樣式和手段,同時保持其凝重肅穆的基調,避免泛娛樂化的淺薄與輕巧,也是抗戰(zhàn)題材現代化表達需要跨越的門檻。
打造舞臺藝術精品,創(chuàng)作者要有敬畏之心,要尊重藝術規(guī)律。題材的同質化、創(chuàng)作的套路化、目標的單一化的作品,是不會受觀眾歡迎的,更談不上成為精品。
鄭永為:遼寧省戲劇家協(xié)會副主席
《逐夢長空》有情感溫度 更有思想深度
遼寧藝術創(chuàng)作有一個優(yōu)良傳統(tǒng),就是及時地反映時代生活,關注時代境遇下人的生活狀態(tài)和精神世界。廣播劇《逐夢長空》和《有事找彪哥》,這些主旋律作品兼具“筋骨”與“溫度”,思想性與藝術性融合統(tǒng)一,收聽的過程是精神共情和審美愉悅的過程。歌曲《忠誠》也一樣,運用了超大編制的交響樂隊和電聲樂隊的有機結合,賦予了時代的律動感,充滿了無限的遐想,豐富了整體的藝術效果和氛圍,充滿了情感的溫度和思想的深度。
藝術創(chuàng)作一方面要秉持思想精深與藝術精湛,另一方面要學會正視觀眾。作品要具有現實關懷,體現人文精神,與新時代經濟、社會、思想等領域的發(fā)展產生共振,更好地把美好情感與崇高價值傳遞給觀眾。新時代文藝創(chuàng)作要不斷提升文藝原創(chuàng)能力, 深入生活、扎根人民,提取、融入本地文化精華,才能鍛造出充分展示本土魅力、風采的作品,讓帶著溫暖、力量的文藝作品如涓涓細流滋養(yǎng)著人們。
安琳:遼寧大學藝術學院院長
分享讓更多人看到